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節錄 Wenson 的一段話


『大家喜好的與其說是哲學思維,
 不如說是哲學的冠冕,因此當然要選些名頭響亮的大家。

 對於大眾來說,所謂的哲學大概可以分成幾等,
 最糟的是「語錄型」的讀者,
 這些人往往都是聽到一些「智慧小語」後覺得人生因此大受啟發,
 因而愛上了這些「哲言」;

 好一點的,則是有看過一些講述哲學的文章,
 對之模模糊糊地有一些理解或「感應」;
 更好一些的,就是真的拿起一本哲學書籍老老實實地閱讀過的人,
 但這不僅只是少數中的少數,

 而且,很遺憾的,
 我會說這樣的少數也常常都還是距離哲學有一段頗為遙遠的距離。』 

 --- 摘自 Wenson〈分析的、太分析的(三) — Why Analytic Philosophy?〉

 
無疑地,要了解某一學派、某一哲學家所建構的理論體系,是困難而極為費時費力的,任何一種斷句式的、聯想的、直觀的理解,都難以避免某種程度的偏離著作原旨的虛妄;但當人們沉醉於某種恣意的斷句與聯想時,當人們急切地擷取幾個文字、渴望作為MSN的狀態名稱或部落格的副標題時,心中最巨大、最迫切的企圖,往往不是「正確地理解並炫示原著的信念與文意脈絡」,而是盼望留存住一剎那間閃過腦海的某種聯想或譬喻;使人們深受感動的,往往不是原文作者的睿智與洞察力;當那些斷簡殘編在人們心中武斷地發酵時,它們倒映出並非甚麼永恆的真理,而是人們自身瞬息萬變的生命歷程。在這些失卻了可依歸的既定架構、失卻了可相互參照的前後文的斷句面前,人們的聯想力獲得了暫時的自由,人們的經驗和記憶無拘無束地相互連結與重組;心智像一灘掙脫容器的液體,根據自身的特性誠實展現出了獨特的體態。

在這樣一個難得的自由瞬間,人們重新發現了自身的獨一無二,所有的回憶、審美觀、倫理價值、生存信念,在此刻獲致了短暫、粗略、卻無比耀眼的整合與彰顯。人們明白,這些斷句是造物主留贈人間的心靈之鏡,它以超越生命的姿態映照出生命本身,人們唯有藉助於它,才能對靈魂全貌做出勉強的驚鴻一瞥。那些即將發生、或即將湮沒在時間洪流當中的關於人們自身的一切,都在這轉瞬即逝的恣意發想當中,得到了外人難以想像的說明與體現。

是以,單單以「對哲學冠冕的虛榮感」來解釋人們對「智慧小語」的欲求,我認為是不精確、也不公正的;更值得注意的是,這般欲求所蘊含的對生的執著、對理解與解釋生命的渴望,竟是如此普遍地存在於人心當中,並成為了人類基本生存處境的重要特色。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生活在真實中




卡夫卡曾在日記或信件中,提到這樣一句:「生活在真實中」



人類的真實,

就是從心靈的鐵窗望出去的諸多景致;

窗邊映滿了記憶與聯想、妄念和幻夢,

與遠處遙不可及的風景,交揉成瞬息萬變、不可言喻的色彩。



人類擁有生命,

一如生命擁有人類;

他人的起落生滅是風景之外的風景,

自遙遠而陌生的時空悠悠傳來,

像一陣了無聲息的晚風,溫柔而冷漠;



 
這就是人類唯一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