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是否非否【辯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是否非否【辯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關於虛無



Out, out, brief candle! 「熄滅吧,熄滅吧,短命的燭!」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人生不過是一個過路的影子,」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一個在台上高談闊論的可憐演員」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卻;」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生命是傻子口中的故事,」

Signifying nothing. (Act 5, Scene 5) 「說得慷慨激昂,卻毫無意義。」






閒逛虛無主義的條目時,瞥見這段《馬克白》節錄,心情整個沉了下來囧。



「認為世界──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和最本質價值。」尼采對虛無主義下了這般定義。雖然我──如果心情沒有特別煩躁鬱悶──很不願相信這種看法,但現下這個時代是如此地開放與混亂──各式各樣有著迥異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元素在網路與媒體間川流不息──我要如何告訴自己應該要做什麼、想什麼、以及立定活下去的理由呢?



就我而言,單純的理性是不大可能在相關倫理問題上得出任何解答的,因為單純的理性沒有基礎,所以它所描述的世界只可能是某種相對的、注定的虛無,沒辦法作為在世生活的準則。快樂主義或禁慾主義、有信仰者或無信仰者,他們的理性──儘管他們可能會互相認為對方的生活型態是「非理性」的(韋伯這麼形容)──都應當擁有某種終極價值作為基礎,才能以此向外延伸,形成對世界、對個人的獨特判斷。



然而,這正是令我感到茫然的點囧。人的生活是社會性的生活;從懂事、獨立、到死亡,社會應當提供人們一套價值觀,讓人得以藉著實踐這套觀念來使自己安心地生活、思考、最後無畏無憾地面對死亡。儘管過往的社會──從老一輩的口中聽起來──價值並非毫無歧異,但絕對不曾如現下這般百家爭鳴 ...



因此,偶爾當我在面對關乎「鼓勵多元價值」、「自由開放」等口號的時候,心中便會興起一陣激烈的懷疑情緒──當然,我對口號背後的各種考量幾乎一無所知,也沒有能力對它們做出應該或不應該的判斷,但我越來越懷疑在這鍋諸多價值觀的大雜燴中,我們到底奢望能激盪出些什麼?事實上,我更傾向相信激盪的背後是一片虛無、一個由相對主義主宰的輕浮世界。







尼采的名句「上帝已死」我應該要作何理解呢?或許尼采的本意是針對西方世界的基督信仰,但我更願意這麼理解它:現今社會已逐漸無法提供人們行為的道德標準和生存的終極價值了;我猜想,相反地,道德價值的最終來源將不會是文化、宗教或理性的基礎,而是個人。



這般多元價值並立的時代,是一種自由嗎?這種自由會使人們尋得某種更廣泛健全的新價值、還是帶給人們的生存某種更根本的虛無困境──雖然有些擔心和惶恐,但恐怕不是我能推想得到的了。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對演辯的一些回顧



我從不敢對自己太過嚴厲,

所以我花了不少時間去再三斟酌。



不過,我們已沒什麼時間了。











我曾經很習慣用憤世嫉俗的口氣去描繪辯論,

當然,它有些部份也的確不算多麼冠冕堂皇。



但這種描繪無濟於事。

除了一點點孤高的浪漫,你無法明白它有任何整體的地位可言。











這是釐清,也是懺悔,

獻給,關乎演辯的所有。









──











稅務盃慘敗後,隔天,拖著明顯異常的眼袋,在邱博之的課堂上恍神個沒完。至於在期間偶然出現的少數清醒時刻,都被全然地用去忖著單單一件事情:

稍後在雄中演奏廳舉行的無雙盃,去或不去?







難堪的抉擇,是的。



是的。







在大部份的惺忪裡頭,總是盪著主席將我方和道明的評分單比數唸反的景況、柏翔的頹然、子龍的大惑不解、逸凡滿面的訝然、恆毅善意卻無甚效果的鼓勵、維哲學長在賽前的打氣、劇烈頭疼和胃痛之下硬要思考架構的作嘔感、評審們程度不一但大同小異的不耐、以及益昌最最凝重的神情。這所有景象,都再再構成了使我幾乎無力承擔的愧疚──尤其是對於益昌,還有同隊的所有學弟。



再沒碰過責任歸屬那麼明確的比賽了──絕不是什麼欲討眾人歡心的自婊,也無意去誇大地強調柏翔與子龍的口表多麼出色──但他們畢竟缺少了一些資歷(當然,即使他們打過的比賽未必比我少到哪裡去),他們的表現早已符合了任何能夠加諸在他們身上、且嚴苛度適中的一般標準。事實上,若我能更精準地憶起一年級新生盃的自己,那必然會毫不意外地發現與我在場上的模樣殊無二致。



「是啊,聽人家說你全虛掉啦!太久沒有接觸比賽了是吧?」茄子毫不諱言。

我嚼著滋味全失的米飯,安靜地苦笑。



我相信我是應該背負一些失望和怨懟的。但,我不希望、也不認為這些負面情緒會比我原先擁有的更深沉強烈──這場比賽,是截至目前為止,最有可能成為我人生最後一場辯論賽、象徵性與紀念性都理當十足的比賽。即便再怎麼俗套,總沒有人會拒絕為曾經徹底改變自己的事物的句點多添上一筆足以相配的榮耀吧!

















一下,有段時間,



幾乎每晚都會做夢──許許多多情節各自獨立的夢。







有時候被推下高樓、有時候在逃亡、



還有,不只一次地,夢見自己站在光亮逼人的講台上,



高舉著獎盃──或許是蘇州、菁英,或許是任何一個低調的小盃賽。









我緊抓著麥克風,強視著那片載著無數榮耀的光亮,



喃喃唸著某些類似感言的字詞。

















無雙盃,倒也是毫不愧對「無雙」二字。想到劉繼勛和王彥勃將在場上以一對一的豪邁姿態相互較勁,只要是稍有涉足辯圈的人們,少有能全然不動心、不感興趣的。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會對這場難得的盛事猶疑不前──此時此刻,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比一場精采的辯論賽更能襯托出我的頹唐了囧。如果說,這就是生命對我短短近兩年的辯途的明確交代,那我為什麼不就此爽快地掉頭就走,而是拖泥帶水、耽溺於自憐地尋找更多的解釋和藉口?



談及辯論,我鮮少願意主動示弱──甚至連開玩笑的口吻都極少出現。就像其他我自以為有些能力的領域一樣,小心翼翼地維持那不可侵犯的尊嚴界線。而,比賽經歷的缺乏,使得這條界線顯得模糊不清,並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我自大的自我想像──這種自大並不帶有攻擊性,但它能輕易地將自己塑造成彷彿能與任何人相互抗衡。打從接觸辯論的那一刻起,我就日夜浸淫在這般極其浪漫的自我想像之中,並且缺少足夠的事實檢驗──例如比賽──去予以拆穿。



那天傍晚,在鳳新門口等車時,我強壓下嗡嗡作響、混亂不堪的情緒,試圖告訴自己:我絕無可能將責任歸給自己以外的其他任何人或任何原因──甚至只是一丁點也不能。我像個固執的笨蛋,刻意忽視了自己能力上的缺乏,無理地堅守著「將辯論作為呵護自身虛榮的一堵高牆」的信念。我為什麼不就事論事呢?這甚至完全不需要用到可能會令人痛苦的自我貶抑,因為我老早知道──儘管我從沒有意願與勇氣在人們面前大方承認──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之中,我注定要硬生錯過許多可能的回憶與歷練。98北訓我錯過了、三大盃賽我錯過了、甚至連學弟的北訓我也未能參與。我怎麼會毫不懷疑地以為自己仍能勝任這個職務呢?

















演辯社,最初是 Emily 推薦我去的。



當時她還一併薦舉了康輔社,



思忖了一陣子,覺得不善於交際的自己,在前者裡頭會較為自在。







當然,候選者還有聲勢龐大的吉研、青春洋溢的熱音、熱舞,



受友人之邀的天文社、以及勉強算有興趣的電資社。







不久,班際辯論賽。







伴著燊哥、賴 ber、政治家,



查資料、坐在樓梯間討論、寫稿、順稿、用吸管攪著廉價蛋包飯。







然後,莫名地過關斬將、攻上亞軍。



然後,莫名地遭受眾人肯定。







然後,一頭栽進去。


















從鳳新回到國軍的路上,緊窩在靠窗的位子。或許這是即使費盡一生都無法說服自己放下的偏執,我無奈地想。畢竟,早在當初老媽嚴詞拒絕簽寫北訓同意書的當下,我就應該及時地了解──即使我的思考能力無甚大礙──在不能全心全意投入的前提下,我是很難憑藉著自身的抉擇,而去追上逸凡、恆毅以及社內其他核心幹部的腳步的──儘管我仍然或多或少地堅持彼此相距不遠──更別提其他揚名辯圈已久的傑出辯士。如果我在那最原本、最初始接觸辯論的某一刻,當真有氣焰囂張地向自己大聲許諾一些夢想,那麼,退休賽的失敗,即是給了我的辯途一個附有詳細來龍去脈的完整結局:有些偏執是無謂的。有些天真華美的夢,現在必須一笑置之。如果我真心願意將演辯當成一輩子的理念來看待,那我這般像個要不到糖果的小鬼哭哭啼啼的樣子只會讓我們互相仇視、漸行漸遠。



再沒什麼精神上的痛苦能比這樣的承認更加強烈了。邱博之下課時,一邊伴著小支和阿裕去覓食,一邊戰戰兢兢地告誡自己:我必須跳離這類的執著──即使還是為我所深深在意──並且在認知上尋找新的詮釋和容忍尺度。只有妥協才能讓自己活下去,才能讓自己不致被羞愧與失落壓垮地活下去。



若這當中,真有些每每思及便會令人喉頭一哽的概念,那或許是,像我這般中學生年紀的辯士──辯論生涯多半在離開社團時一同告終的辯士──在即將抽身離去的時刻,或多或少地,都會發現過去所崇尚、所大方承認、所偷偷秉持著的某些執著──關乎個人的、隊伍的、甚或整個社團的──似乎只是種不再真實的觀念,只是些或許能被遵循、但也可以徹底地揚棄的脆弱價值。心中某一角落,驀地間變得輕盈、變得虛浮、變得令人難以習慣的漫無目的。與其說這樣的領會使人變得更加謙遜──或許吧──倒不如說它使人們意識到,在心態上,人們其實可以用一些更寬容的選擇,來證明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凡的、獨一無二的。



我問說,這般說法,是否只是一個虛弱將死之人的哀告?

不管是要檢視、或是鞏固自己,我們在認知的方法上,都應該有選擇。



我是這麼遲疑地、衰弱地、且傷痕累累地回答著,

噢,而且,還死死抱著滿懷的尊嚴。

















那天,交幹,氣氛很是歡樂,



恆毅和逸凡拿著相機拍著,冠中畫了個大大的丁丁魚,



每個學弟妹面孔都擺著笑容,溢著改朝換代的浪漫愉悅。







幾分鐘前還揣了滿肚子的感言想上台嘮叨。







但真的要將幹部信物交給閩倢時,



喉嚨卻突然間一緊,而且是狠狠地一緊,



除了那些最為官腔圓滑的辭句,我什麼都沒說。







什麼都沒說。


















除了難以計數的虛榮,我還漸漸掌握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模式。眼前報章媒體所侃侃爭論的議題,緩緩地、緩緩地,都越來越顯得容易去切入討論。腦袋不再像國中時期那麼輕浮、那麼直觀,而是日趨沉重,承載了不斷增加與等待消化的資訊、想法與問題。即使在一開始,我們這些菜鳥都不太願意去正面面對諸如道德、人權、正義等籠統又龐大的艱難議題,但經過許多政策性命題的洗禮之後,多少會有一些純然自身的看法,一點一點地冒將出來。我們越來越慣於、熟於批判,所有從眼前晃過的概念,都會被我們興奮且魯莽地予以拆卸肢解。我們也一步步地將理論思維與現實世界做更深入的結合,並投注更多關注與關懷在需要人們──尤其是活力十足的青少年──注意的社會問題。是它敲開了通往人文營的大門,並且鋪上了勢必將延續整生的人文之路。



簡言之,出了娘胎以來,我第一次能夠清楚時在地感受到:我正在改變。

是某種令人欣喜異常的改變,而且就發生在此時此刻!赫然間,覺得從前未曾好好動腦思考事情的自己有多麼的可怖。我的口表雖然不算出色──稍微結巴、語速過快──但在台上說個幾分鐘仍是綽綽有餘。我渾身是濃郁的自信,濃的化不開呢──有一個新的、更強壯的自己被創生了。新招的那段期間,我總是對跑班抱著狂熱、且充滿熱情與理想──事實上,在跑班行動尚未開始之前,我就等不及地私下跑了兩三個班級了。我此生首次地感到自己正背負了某些使命──將這般感動、這般華麗的脫胎換骨傳達給學弟們。哪怕只有百分之一能被傳達,也堪堪足夠。每次跑班,都可能有幾名學弟的生命就此改觀,這樣的責任是使命般地沉重、卻又沉重地甜美無比。



我曾經真心地相信這一切都再美好不過了,

演辯──即使不是永遠那麼合諧或平等──是一個值得長久維繫與追尋的價值。

















對家人的愛恨永遠都是難以分明的,畢竟太多時候是在互相傷害。



一年級北訓被老媽擋掉的同時,我就應該果斷地做出抉擇。



在家庭、地位、責任、驕傲、榮耀、以及抽身離開之間做出抉擇。







我似乎一直對著自己說謊。



為了一種自然的惰性、一種試圖維持現狀的不懈努力。



我可以留下的、我能應付過來的、我的才幹是足夠的,



然後,我做了抉擇。







然後,日夜辯解著:沒有人可以說我抉擇錯了。


















辯圈總是有些令人不甚自在的氛圍,若隱若現。有些是關於不同學校之間看待對方的態度、習慣、和行事風格,有些是口風稍微鬆了點,就會招致非議的八卦軼事。即使在社內,也有太多不安的氣氛和隱藏著巨大爭議的決策。學長與學弟、的核心幹部與一般社員、活躍度和影響力較高的人和較為低調的人、交遊廣闊的人和足不出戶的人、辯論經驗豐富的人和上場次數不多的人、幽默討喜的人和木訥無趣的人。諸如此類,太多的差異以及悄悄形成的權力劃分,使得人們在私底下為之苦惱或瘋狂──當然不能任意地表現出來,至少,表面上僅存的一些道德和禮節是必要的。然而,將這樣的情緒內藏起來,反而使得它偷偷變得更龐大、混亂、激烈。以前缺乏行事準則的生活──一種稍嫌隨便、但相對自由的生活──突然間被明確的目標所取代。而往昔所未曾注意或在乎的一些觀念,現下卻變得需要被瘋狂追求了。



國中,即使是師長認為至關重要的基測,也沒有真正為我的生活帶來必須認真面對的壓力。到了高中,課業和社團卻以我從未想像過的速度進占我的生活。一個腦袋、一副心智變得不夠了,24 小時變得不夠了,所有為了維繫社會生活所需的資源都變得不夠了。我拋擲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傾力去合於我的身分、我的職位、我的頭銜──事實上,我不止一次地祈求某些突發事件能讓我逃離這種生活。太倦了!受夠了!即使再怎麼告誡自己:自己的工作量絕對遠遠不及其他更投入的幹部,也不可能使自己對這樣的步調有任何好感。我為什麼要花偌大氣力去介入社團的運作?在改變出現、學習有成的那一刻,不就應該功成身退、不聞不問了嗎?是為了感恩?為了回饋?為了保有名分所夾帶的微薄虛榮?



為什麼沒有一走了之?

我害怕回答這類問題嗎?

會嗎?

















李奇當時把信物給我之後,



我著實支吾了一會、不知作何反應。







平靜下來後,



露出根本藏不住的笑容,興奮地說:







「現在,是我們 98 演辯的時代!」


















交幹的氣氛很是歡樂──我以為至少感言部分會嚴肅一些。99 級學弟妹交幹前的內部不能說非常平和,一些語重心長的講詞或許能有些正面作用──當然,98 當年的交幹典禮也是這副德性XD。展甲和李奇仍然在這,社師也仍然在這,98 一些較少出席的人──仲軒和承毅──也和當初一樣在這。99 級裡頭,書瑋和閩倢保持著微笑,子龍和柏翔則肆無忌憚地大笑著,就連寬敏最凝重的嘴角也上揚了點。天曉得他們所笑的,與我當初所笑的相同與否?真是天曉得。



雖然,老早就感覺「交幹典禮」應該是個紀念性十足的重要分界,但它所帶來的衝擊──當然,所謂衝擊,也是我們預先猜想的──卻異常地緩慢、漸進。至少在交接時刻,心中也僅僅盪了些物是人非的惆悵、以及改朝換代的鬆懈感云云──即使在交幹當下、在將信封遞給閩倢的當下,真有一些複雜且意義深遠的滋味在心底暗湧著,我也很難用明確的情緒或符號去清晰地表達──只好像個渾然沒事的人兒走下去、走下去。



大夥都老了。──唔,我必須承認,咱們中學生只要一有機會,就會義不容辭、甚至過於誇張地強調自己是個老人──學長、顧問、退休幹部、過來人──個個都盼望蒼老的頭銜能砌起更高、更有份量的尊嚴或權威。這樣的渴望倒也無可厚非。但,在我和亮群閒聊時苦笑著:「我們都老了。」的當兒,我是真切地有了被滄桑感淹沒的感覺──那波情緒是龐大的、複合的,它包含了許許多多曾經的緊繃、曾經的遺憾、曾經的喜怒和曾經的榮耀。它就這樣突兀地、冒失地將演辯社在我生命中的所有作為明明白白地昭示出來──然後是很長一陣子的空洞、暈眩。我不曉得如何應付!我跳不出這般有點浪漫、卻又過於深沉凝重的情緒──我怎麼能夠應付呢!這一切的功過、一切的成長與傷痕、一切的屈辱和尊榮是那麼的悖斥、卻又同時那麼的交錯難解,要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去描述它呢!



對此我一直沉默著。

我要怎麼去看待它?用什麼態度去回顧它?

我一直、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太過抬高演辯在我心中的地位──它的毀譽參半、喜怒無常始終讓我沒法全然地敞開心胸。但現在,已經沒有理由繼續避諱了吧。那為何我對此還是如此地缺乏概念呢?

















吉他研究社的成果發表會。



主要節目結束後,本來是要和小支、GP 一起離開,



但最後的社員大合唱,氣氛實在太溫馨歡樂了,



我們便相當捧場地留到最後。







「唔,你不會有點遺憾嗎?」



路上,我試探地問海鷗社的小支。



「不知道耶。」他靦腆苦笑。「有一點吧。」







「你們演辯社,應該不會有像他們那樣的成發和合唱吧?」他反問。



我遲疑了一下。是啊,應該是不會有的。







「嘿啊當然。吉研有吉研的歡樂溫馨,」



我頓了頓,微笑:



「而演辯,也有它的嚴肅和驕傲啊。」


















不管從前對吉研的印象、和偶爾聽說的傳聞為何,它在成發中所展現的無比活力絕對是令人印象深刻。它給人的感覺不是一個組織,而是一個生命、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其中的每一份子都試圖去達成某個目的或遠景──關於社團的成長、關於志同道合的夥伴、或是關於個人的悠游自在與理想。它不像上市公司那般嚴密而有組織性、也不似家庭那般極度基礎的親密,它是個過渡站──長幼間的過渡、青澀與熟醇間的過渡、輕狂與沉穩間的過渡、理想與現世間的過渡。我們亦步亦趨地模仿學長姊的腳步,並以笨拙度不減的姿態去面對學弟妹,然後,在這期間,窮盡所有可運用的心力,去找尋那遙不可及、甚至從未存在的一個定位、一個蓋棺論定的解釋──對於自己,以及對於這一段歲月。



退休之後,從前紛紛擾擾的疑慮和堅持,都突然地蒙上一層越趨濃密的紗──它們的輪廓顯得模糊、稜角變得滑鈍,即使是最需要人們正襟危坐的重要問題,都莫名地輕飄起來、無所著落。逸凡幾個禮拜前,和我提及顧問名單中沒有我的名字的時候,我本能地皺了皺眉──但下一刻就坦然地笑了出來。雖說顧問人數社章裡頭沒有硬性限制,可以適當調度──可以試著去爭取的──但我從前面對頭銜時的慣有衝動,卻全然消失了。那是種徹底沉澱後,份量不多、但十分純粹的綿綿溫柔。



這就或許就是它、以及其他往事時常引人發笑的原因,

──那是我們對曾經的自己的真心諒解、對過去所重啟的善意表示。

















那天,幾個幹部和展甲去好樂迪唱歌。



吼得天昏地暗、聲嘶力竭。



儘管早知道唱歌的時間愈久、過程愈盡興,事後的空虛便會愈發明顯,



但也懶得顧那麼多。



誰顧得了這許多?







唱歌之前,高捷,中央公園站,



遇見了兩個同年紀的女生,兜售著自製冬瓜茶,



(左近也有其他人在賣,好像在比賽的樣子)



看她們臉頰上悄悄反光的汗珠、滿臉的熱忱,就靦腆地買了一杯。



還遇見了柏彥,聽他將前鎮校慶講得有聲有色,



以及,他對於自己課業表現的自信與幹勁。







好樂迪門口,



博宇早在留言板草草寫下房號,字跡煞是跋扈飛揚。







啜著滋味不差的冬瓜茶的同時,



驀地覺得,自己有機會來到這裡,



用有點無知、又有點急躁的姿勢,和伙伴們一同浪擲掉部分青春,



不能不說是難得的運氣。







很甜,我笑著。



難得的運氣。


















第一次上台的緊張,第一次連上三場的作嘔感,第一次的熬夜,第一次貨真價實地嚼著宵夜,第一次與同學折騰到夜半,第一次感覺一顆腦袋完全不夠用,第一次因為辜負眾人的羞愧而哽咽,第一次拿到獎金,第一次慶功宴,第一次開會,第一次有很明確的「自己其實沒多笨」的自信,第一次發現公關居然會這麼累人,第一次去和外校邀裁,第一次對一些人文議題有主動探討的興趣,第一次聽說人文營這回事,第一次和三校代表在水溝旁找尋隔天城曦盃要用的場地,第一次帶學弟,第一次發現要安慰或責備學弟是那麼麻煩又那麼困難,第一次感受到傳承二字所帶有的浪漫意涵...



所有的情緒──龐雜無比的情緒──都落定了。那些最雋永、最為深刻的轉變和意義,則輕巧但徹底的留存下來。即使不是那麼明顯,不是能夠被輕易地描述,但它留下來了──超越了各種或深或淺的價值判斷,原原本本地留下來了。



路應該還沒有終了。它留下的所有變革,將會是精神上的、且延續整生的迢迢賽道。



稅務盃的失敗──即使平復了情緒,仍不可否認──是令人愧疚的,

但同時,它也是誠實且正確的。

















「你什麼時候要退社啊?」瞧我一臉消沉,大俠狡黠地問,



「你他媽的別笑死人了。」我悶悶地苦笑。


















我的心仍嚮著演辯。



如同我昨日那般地嚮著。



































終於交幹了。



每個學弟妹面孔都擺著笑容,溢著改朝換代的浪漫愉悅。







語文館教室裡頭,散發著希望、以及濃郁醉人的氣氛,



所有當幹的學弟妹們都嘻皮笑臉地聚到中央,



進行由新任社長書瑋主持的幹部宣誓儀式。







然後,一切的人事物都矇矓起來,融化消失,



書瑋原本所佔的位置,出現了定恆的身形,



以及同樣是嘻皮笑臉的 98 新任幹部。







就像昨日發生的事,我皺眉苦笑著。



看看書瑋,又看看定恆,



只好有點隨便、又參了點熱情地隨著眾人默唸著:





















余謹以至誠,向全社社員宣誓,



余必遵守法規,盡忠職守,



增進社團社譽與社員共同利益,無負全社社員所託付。



如違誓言,願受嚴厲之制裁,











謹誓。












祝雄中演辯 社庫飽滿 社運昌隆XD










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菁英盃終了



雖然上大學後,我很可能不會再回到辯論場上比賽,



但辯論終究是一輩子的事。











──











唔,咳咳



開頭還是先讓我簡單靠腰一下這次四強名單吧



雄女的學姊學妹實力都相當堅強,恭喜妳們ˇ



盧彥宇搭上學弟妹居然能一路攻上季軍,實在不簡單吶 :P



三重我不甚熟,不過能進入四強想必應有相當底子



中崙有辦法二一我們,可見實力一定很不賴啊XDD



不過還是要提醒中崙朋友別因此而驕矜自滿起來



畢竟了解內情的都知道雄中98的選手強的超乎尋常啊XD!































靠腰歸靠腰。



這次的北訓和菁英盃,我仍無緣參與,



和去年一樣,乖乖被父母死鎖在高雄,



事實上,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機會接觸比賽了。



實在挺難過的。











啊哈哈這股傷感點到為止就好XDD



沒跟著其他夥伴北上,



所以我沒法親身感受到這場辯圈一年一度的盛事,



也不能一起熬夜、一同咀嚼獲勝和戰敗的感覺。



是以,在補習班啃著排列組合的同時,



我默默回顧著從踏入高中以來,關乎辯論的種種。



既然北上不了,至少在精神上必須和辯論有所關聯。











下學期開始,



不只我們,還有全國各地的同儕,



應當都要陸陸續續交接,或是進入實習階段了吧。











就形式上而言,我的辯士生涯應當在南方盃時即已劃下句點,



沒接觸比賽的那段期間,



我觀察著學長、同屆社員、學弟妹、以及外校辯友──認識的或不認識的。



每當我開始思索著自己、以及上述這些人在我生命中的角色地位,



即會莫可遏止地湧上一股熱血、和幾絲困惑:











是什麼東西讓我、以及這些人這般一頭栽進去?



是什麼使我們被莫名地、無預警地緊繫在一起,



並共同成就了這延續了一個又一個世代的華麗盛宴?











辯論對我生命的改造是巨幅而大膽的,



或許是因為同在98世代的我們互相明白並同時承受了這般轉變,



凝聚力才會如此龐大。



我相信除了98以外,97、96或後起的99之間也都有這股力量,



若一群人一同經歷了一些事情,總會有些向心力產生的。











我常把自己現有的心智狀態拿來和國中、或是高一初期比較,



然後,總會發現身邊一些事情已變得可以解釋、或是有機會被解釋了。



辯論的強大之處往往不在於它劍拔弩張的形式本身,



而是當你在準備的過程、或思考的當下時,



它會悄悄地將一種思考態度一點一滴地塞進你的腦袋,



待你恍然之時,世界已徹底地不一樣了。



像是除了原有的五感以外,多了第六種全新的感官,



能夠察覺到與光影、聲音、氣味完全不同的資訊。











我總覺得,



像我們這樣學過辯論、上過辯論場、討論過各種辯題的人,



不僅僅是口傳流利、思路清明,



往往還具有一股很強的使命感。



「彷彿與全世界為敵。」有人是這麼形容的。



我們躁動不安、質疑權威、對現況之糟感到驚怒,



我們較為明白──就算是自以為也罷──這世界癥結何在、以及如何改善。



這樣橫跨了一個個世代的情感,



多多少少,是由這股有點自以為是的責任感串聯起來的。











循著辯論它於我人生中上演改造大戲的痕跡,



我細細品味著那些曾為比賽忙得天昏地暗的日子。



大夥興致勃勃地上成大圖書館印資料、



在麥當勞或摩斯裡頭,合力構築出一個個強大又漂亮的論點、



賽前,一同在飯店裡熬夜討論、喇賽、串門子、吃宵夜、



縮在床邊偷婊自家人、或談論其他學校的八卦趣事、



場上,思緒像根幾欲繃裂的弦,拚命分析、切割著對手的架構、



賽後,拿盃(雖然個人拿盃的經驗不多XD)當下的欣喜、



或是被擊敗後的頹喪和慵懶,



這些每每想起即讓人微笑再三的回憶,豐富了我的高中生活。











大部分98辯士,



聽說過、擁有過同屬於98世代的回憶。



我們都身在這場盛宴的龐大舞池中,手舞足蹈著,



即使我們可能身在舞池兩頭,未有機會認識彼此。











這陣子,不停在學弟妹身上看見自己以前的影子,



感覺真怪詭異的XD,好似我又重頭亦步亦趨了一次。



雖然本身與北訓無緣,



但一想到開學後可以看到學弟北上歷練後的模樣,



並且可以開始物色(?)高雄公關的人才,



就相當相當期待啊XDDD











辯論,即使有它令人驚豔之處,



仍有其適當與不適當的尺度。



我們學長格外明白箇中道理,



是以,想到我們將把如此有力量的元素注入學弟妹身上,



難免會一陣緊張、一陣嚴肅。











它曾在我們身上,掀起了一場雋永而美好的革命,



現在,輪到我們扮演煽動者,



將革命、以及涵括其中的感動,在眾位99身上點燃,



這種傳承使命感的滋味相當複雜,



當然,這般使命感也是98所共有的。











大概就是這龐雜的轉變和情感,



成就了整個98辯士圈的人才和氛圍吧。











剛進高中時,對於吉他、熱舞、熱音等社團十分嚮往,



(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它們很棒很酷XD)



但,當了好些時日的雄中演講辯論社社員,



越來越覺得,我很有理由將演辯社與其他社團區隔開來。



這樣的區隔,並非僅僅是因為身為社員而自然產生的認同,



而是我還算清楚,演辯社能帶給一個人什麼樣的變化,



這種變化,是根本性的、原則性的、全盤性的,



一個人所有關乎理性的思考,無一不是從這個變化點出發。











到今天,我還是非常希望能有機會學吉他、熱舞,



但我更高興我有一個還算客觀──而非情感上──的理由,



使我得以自信地告訴人們:











「欸欸,你們若有機會,一定要學點辯論。」











辯論帶來不少雜物和麻煩,



家庭革命也鬧了好些次數,



但,從中得到的收穫早已超越了可量化的價值尺度,



我沒有後悔的理由:〉











菁英盃終了。



它實在是個長相頗似結局的比賽。令人惆悵的相似。



但它實質上並不是,它不可能是,



辯論,應該是一輩子的事。











比起社團內、外其他更有能力的辯士們,



我可能會早各位一步先行謝幕了:P











謝謝社內對我長時間的缺席寬大包容,



還有時常辛苦跑場地和紀錄的冠中,



常被我欠債不還的偉大總務兼萬能辯士益昌XD,



以及南北大公關逸凡和恆毅,



前者老是在幫忙補強我分內工作不完善的地方真是慚愧囧,



後者是個白目小孩願意在北訓晚上打回來陪高雄男子聊天XD



其他社員不及備載拍謝,我懶得客套地貼上社員名單啦XD



哎我這高雄公關實在當得頗隨便,



下一屆的高公關一定得用心選個夠高(?)的人才。



定恆社長我很像是故意漏掉你的XD











還有其他外校已認識、或尚未有機會認識的辯友,



你們的砥礪、陪伴和投身辯論,



共同參與並造就了我、以及我身處的整個高中辯圈啊,



謝謝你們──我希望這不是客套地、形式地感謝詞,



這份感謝的緣由一點不形式化,



而是奠有一份很龐大的情感基礎。



就算我們曾經擊敗或私下機掰對方,應也無損於這份情感吧XDDD











相信這份對辯論的熱情、回憶和傳承,



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關懷,



能夠長久存續在我們心中,



作為一種態度、一種志業、一種實踐。

































謝謝你們!

































※備註1:中崙的各位別生氣啊XDD 我開頭只是在開玩笑XD

     你們終究是很強的:〉



※備註2:恭喜陳巧霓和盧彥宇拿最佳辯士...

     盧彥宇我還是要說你是個強人XD



※備註3:拿名校盃當退休賽感覺比南方盃好一點:P

     可是那是在大露營前幾天而已啊囧



※備註4:學弟們要爭氣啊!

     感覺雄女這屆來勢洶洶你們要站穩腳步啊!

     而且我還是不知道誰能擔當高公關啊囧!



※備註5:其實我高一有做過拿到菁英盃最佳辯士的夢啊

     現在想起來真傷感XDD (抹臉)



※備註6:這篇多了許多看似華而不實的描述

     哎我平常很少寫這種東西

     只是有些情緒只能用這種描述方式



※備註7:其實我到現在還是認為我應該不弱才對

     (其實心裡是認為弱蠻多的XDD)

     這是我有點不敢碰名校的原因..

     真的是大夥的退休賽了,我並不想搞砸它...



※備註8:真心希望所有辯友都能保持對辯論的熱情與關懷噢:〉

     新年快樂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