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為什麼不多聽點西洋曲子?





第一個進入我的生命、啟蒙我對西洋流行音樂的興趣的歌手, 因該得歸功於 Backstreet Boys(新好男孩)。



在此之前,是長長一段以任賢齊、張宇、林志炫、無印良品、五月天等為主幹的國小、國一時期。中間還斷斷續續地插入了陳奕迅、謝霆鋒、許志安、孫燕姿;過著每天回家,一邊重看金庸或倪匡、一邊聽錄音帶的優閒日子。當然啦,其中不乏一些極為傑出、難以忘卻的歌曲。像是任賢齊的〈天涯〉、〈傷心太平洋〉,林志炫的〈單身情歌〉,五月天的〈瘋狂世界〉等等,都足以滿足自己偶爾發作的哼哼唱唱慾望。



雖然老媽有事沒事就喜歡在客廳放 Carpenters(木匠兄妹)的曲子,但正因為如此,我對 Carpenters 始終有種「專屬於老一輩」的聯想,是以從來沒有認真揣摩過它的旋律。



偶爾經過姊的房門,常聽到裡頭傳來陣陣混著英文的複雜聲音,卻從來沒想過去凝神細聽;那時正值人生最輕鬆而渾噩的時期之一,很難主動對這個世界的任何元素產生興趣的;那是很吵雜、又感覺頗有活力的聲音。一直到了升上國二,才有機會認真地把聲音的來源── Backstreet Boys 的《Greatest Hits 超級精選》的 CD 封面拿來端詳一番。



然後,經過我姊的同意(她也差不多聽夠久了),我把她隨手拿回房間,想看看像姊這樣的,呃,所謂的「青少年」都在聽些什麼樣的音樂。



那張專輯,直到我把它遺忘在國中畢業旅行的旅館裡頭之前,再也沒有回到我姊房間的 CD 櫃過。(雖然沒讓姊知道,但後來還是受不了弄丟它的歉疚,所以偷偷花了豬撲滿的錢去買了一張新的;那也是我這輩子買的第一張 CD )



噢,現在回想起來,初聽 Backstreet Boys 的滋味實在太棒了。對於一個第一次接觸西洋流行音樂的小小國中生來說,能以 Backstreet Boys 的華麗合聲做為入門實在太幸運不過。它的曲子並不會非常晦澀或憂傷、也不至於太過吵鬧;像〈I Want It That Way〉、〈Show Me The Meaning Of Being Lonely〉,它們不但傑出,且主題就和我所聽的大多數本國歌曲一樣,都是男女愛戀的抒情歌曲;但同樣的抒情氣息中,卻又多了點西洋的(或者說「非本國的」)風格;更直接、開放,但也更深層的溫柔與情意。



那時候每天回家、甚至睡前,都至少得將它聽個一輪;雖然還沒到完全棄本國不顧的地步,但這般對音樂的莫大需求與澎湃熱情,是當時的我所從未經歷過的!後來,又從姐的 CD 櫃中找出一張較老的專輯《Black & Blue 藍與黑》。當然啦,裡頭的曲子,像是關於出軌後的悔恨的〈The Call〉、以及當時記憶中的少數嗨歌〈Everyone〉等等,迅速並強悍地進佔了我的生活。



Backstreet Boys 的歌聲,連同我對它的瘋狂熱愛,從此便鑿在我的靈魂上頭、抹銷不掉了。後來,國三時他們發出的專輯《Never Gone 風雲再起》雖然我沒有買下來,但裡頭的〈Incomplete〉、〈Climbing The Walls〉這兩首歌,卻以超越前兩張專輯的震撼力,在我身上掀起了最後一次的新好瘋;而這兩首歌從此也再也沒有從我的 MP3 裡頭缺席過,在我的音樂記憶裡頭有著如開國元老一般至高無上的地位(現在它們仍安穩留在手機記憶卡裡頭)。



不過呢,《Never Gone》算是後話。在國二中期的時候,第二個啟蒙樂團正式出現在我的生活之中;媒介同樣是我姊,也同樣是她房間的吵雜聲響吸引了我;而當我捏著 Linkin Park(聯合公園)的薄薄一張專輯《Meteora 天空之城美特拉》的時候,我絕對不曉得:手上這張專輯,將徹徹底底、且永永遠遠地改寫我對流行音樂的喜好與看法。



《Meteora》是張很特別的專輯;它裡頭有十三首曲子,但每首曲子之間完全沒有一般的安靜間隔;上一首和下一首之間的旋律總是相通的,彷若整張專輯可以視為單單一首歌的各種變化。所以,它的總長度僅半個多小時,非常適合讓我坐在書桌前一氣呵成地聽完。



Linkin Park 主唱的嗓音非常的酷,總是帶有一種難以模仿的沙啞;一旦開始大吼,就自然而然地挾帶著一股渾然天成的憤怒;而將這般憤怒融入一張毫無間斷、氣勢連貫的搖滾專輯裡頭,它的氣勢立刻被加強了數百、數千倍!我那時每天放學回家,丟了書包,第一件事就是點開 CD player 播放《Meteora》,然後如痴如醉地躺在床上一起聽著、吼著、尖叫著。生活中所有可能的不安與憤懣,都被停不下來的吼聲給希哩嘩啦拉了出來,噴灑了整個空間。



那是多麼美妙的一種狂戀、一種過癮;Backstreet Boys 在情感與美感的雕琢上相當傑出(至少我這麼認為),但其主題與其它本國歌一樣都以愛情為主,沒有太令人驚異的變化;但 Linkin Park 卻向我展示了流行音樂的另一種可能、另一種定義:它們有能力完美地描述各種情感!它們可以是另一種語言,用以展示人類世界的另一種情緒面相!跟著〈Don't Stay〉、〈Lying From You〉、〈Numb〉的豪放旋律,我感覺我的思路正式著醞釀一種叛逆、一種特出,一種有可能逃脫所有平凡與渾噩的自信;它貨真價實地改造了我的精神世界,並在某種程度上奠定我國三末以後的人格基礎。(至少我很願意這麼猜想)



《Hybrid Theory 混合理論》是他們較舊的一張專輯,其中的嘶吼比重更是較《Meteora》大得多。我第一次聽的時候,幾乎沒辦法接受〈One Step Closer〉裡頭的叫囂聲;這算哪門子的歌啊!根本是亂叫一通嘛!我只聽了兩三首歌,就開始頭暈目眩、作嘔了起來。



如果沒有對於《Meteora》的強烈熱愛作為後盾,我恐怕這輩子都不會喜歡上《Hybrid Theory》的;但一想到《Meteora》裡頭的曲子多麼迷人醉人,我就捨不得輕易地放棄《Hybrid Theory》;一定有什麼環節我沒有弄懂;一定是有某些元素被我漏聽了,使得我無法正確地品味它。我這麼作完結論之後,便強迫自己集中精神去摸索《Hybrid Theory》其中的音樂元素和情緒脈絡(這大概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真心誠意地強迫自己做某件事)。



漸漸地,熟悉了〈One Step Closer〉、〈By Myself〉等較為重口味的旋律,而歌曲的新鮮與陌生也同時慢慢淡去;驀地間,之前心中的舊成見、不習慣與懼怕都消失了。少了它們的障蔽,《Hybrid Theory》豐富而瘋狂的情緒骨架,便一股腦兒地爆發出來;真的是爆發出來!噢,天曉得我這輩子是否還有機會那般華麗的精神爆炸;聲音的強弱起伏,都突然間有了顏色、有了味道、甚至有了形體;對於各個曲子的聯想力像是開竅了般,天馬行空地炸了開來。〈In The End〉、〈Papercut〉等曲目也再也不曾從生活中完全褪去過。



這是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經驗:試著強迫自己去貼近某件難以習慣、無法理解的作品,強迫自己摸索它、體會它、順著它們脈絡去拚命聯想,然後,時候一到,我們這方面的感受力,就會突然地翻越了一個瓶頸;瓶頸之後,是片作夢也想不到、絞盡腦汁也探索不著的新世界!這是多麼珍貴的體悟(我這麼以為啦)!它昭示了一個極度重要的訊息:我們的靈魂沒有疆界,而我們的心智能量則無窮無盡;它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人們心中所有界線的可信度,讓平凡慣了、被規範慣了的人們重新擁抱未來的所有可能(當然啦,只是在某種程度上)。



Linkin Park 佔據了我的生活好一陣子。而 CD 櫃裡頭絕大多數的其他專輯,得等我姐考完大學之後,才慢慢地有機會被我發現。當然,在這段發現裡頭,Travis(崔維斯)絕對是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到當時為止、所聽過的西洋樂曲當中,最最柔和、憂鬱與抒情的一個樂團。它們的樂風是如此地輕柔而深邃,以致於在我剛開始接觸《12 Memories》的時候很不適應;聽慣了 Linkin Park 的耳朵一時很難轉得過來。



我本來嫌 Travis 的風格太輕、太淡了,不像 Linkin Park 或 Backstreet Boys 那般能輕易滿足我的感官需求,所以一直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聽著,不大認真。直到國三後期,情感和課業都亂得一塌糊塗,生活比以往多了些迷茫和鬱悶,Travis 的溫柔嗓音才驀地間變得異常地深刻而動人;〈Quicksand〉的無奈氣息像絲一般綿綿不絕;〈Paperclips〉則令人心碎,且碎得徹底無遺;自身的情緒在 Travis 的歌聲裡頭,都變得鮮活如昨,甚至還挾帶著更強的精神能量反饋回來。



那一陣子,每天晚上都窩在床上,關起房門,讓自己完全浸在滿溢整個房間的歌聲裡頭,像是醉了一般;感覺所有的不快與煩悶、抑鬱和憂傷,都被完整地釋放殆盡;全身都隨著這股情緒之流起起伏伏,擺盪到很遠很遠、遠離身邊惱人的一切的地方。我反覆聽著《12 Memories》的曲子,感覺自己靈魂的某一部分永遠地被 Travis 所佔據了;它用一種很美的方式,或多或少,啟發了我對音樂情緒更進一步的聯想能力,並從此開啟了我對輕輕的、悠悠的英式搖滾無窮盡的熱愛。老天,說真格的,Travis 真的棒透了



我手機的記憶卡現在仍然完整地擺了整張《12 Memories》進去;還包括一些後來才發掘的經典曲目,例如〈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Sing〉、〈Driftwood〉等等。還有在最近的專輯《The Boy With No Name 新生報到》裡頭,〈Closer〉也是首極傑出的歌曲;Travis 描繪喜悅和憂鬱的能力似乎一般地強大;如果你和著〈Closer〉的 MV 一起聽,實在很難不跟著音樂一起快樂、一起微笑起來;當然,這些也是後話。



在 Travis 逐漸走入、啟發我生命的同一時期,也有許多相當不錯的作品陸續被我從姐的 CD 櫃中挖出來(這麼說來,這樣的啟發也不能全歸功於 Travis 或在其之前的其他作品,這是眾多曲子點滴累積的變化過程):



'N Sync(超級男孩)的《No Strings Attached 振翅高飛》讓我重溫了對 Backstreet Boys 的美好回憶,不過它比 Backstreet Boys 更玩世不恭一些,情歌感覺較為輕浮和快活。〈It's Gonna Be Me〉展現了一種對愛情的西式自信與渴求,足以在你腦海裡形成一幅很棒的圖像。到現在我偶爾還是會哼個幾句。



The Rasmus(雷斯魔)是我很喜愛的一支搖滾樂團。聽著它極具活力、豪邁萬分的嗓音,很難想像它來自於氣候寒冷的芬蘭。《Dead Lettesr 黑夜魔咒》的歌充滿了令人願意想辦法活下去的旋律,像是〈First Day Of My Life〉、〈Still Standing〉、〈In My Life〉等等,生命在這些曲子的洗刷過後,都將自身最閃耀的一面給顯現出來了。即使是抒情曲〈Not Like The Other Girls〉,它的哀婉氣氛仍有辦法直達心坎,完全不受其他陽剛作品的影響。



不過,其中最酷的要屬 Evanescence(伊凡塞斯)。《Fallen 落入凡間》的專輯封面是它的女主唱蒼白、妖異、又混了些可愛和狡黠的臉孔。她的嗓音也一般地獨特:朦朧、深遠、有一點謎樣的神聖感。〈Going Under〉非常傑出,在我的記憶中有著絕對的不朽地位,因為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風格如此迷幻的曲子,對這首歌的聆聽經驗大大地強化了我對以後的各種迷幻樂風的接受度;它反覆的沉重弦律讓整個世界都搖搖晃晃、醉了一般。我高一的時候,甚至一時衝動、拿這首歌來做音樂課的自選曲表演(至於唱得好不好就別提了囧)。



還有,在國中時,我偶爾拿姐的 MP3 來聽,常會聽到〈Business〉或〈Lose Yourself〉這兩首饒舌曲子。 一開始,我對這種幾乎沒有旋律可言的饒舌完全無法接受。每次隨機播放模式挑到這兩首歌,我都很不耐煩地跳過不聽。但,久而久之,耳朵慢慢習慣了它們缺乏音符的調調。聽著聽著,漸漸開始覺得:這樣明確、大膽、充滿律動感的節奏,聽將起來也蠻舒服的!我這才把 MP3 移到眼前,仔細地瞧著螢幕,看看演唱者是誰:Eminem(阿姆)。



國一、國二就有聽說過 Eminem 的名號,似乎是個頗有爭議性的人物。不過呢,我一點也不想讓歌手本身的爭議性影響到我對音樂的選擇。在我終於向自己承認愛上了〈Business〉、〈Lose Yourself〉兩首歌之後,我放手買了一張 Eminem 的暢銷專輯《Curtain Call - The Hit 精采大結局》,一方面做姐的生日禮物,一方面也滿足我對饒舌的一點好奇。



說實在話,這張專輯當真讓我開了眼界;



〈Stan〉它的歌詞和 MV 描述了一個關於瘋狂歌迷的完整故事,敘事手法相當高明;〈The Real Slim Shady〉、〈Without Me〉、〈The Way I Am〉展現了 Eminem 最讓我瘋狂不已的華麗自信,我到現在還唸得出來其中的一兩段;〈Claenin' Out Of My Closet〉顯示了 Eminem 的慘澹身世,以及他對他母親的直接恨意。〈Fack〉更是誇張到不行:Eminem 對同性戀的反感在這曲子中表達得淋漓盡致!歌詞老實說非常地骯髒、甚至值得譴責,但扣掉這一點,這實在是一首很酷、很酷的作品;〈Mockingbird〉是他寫給女兒的作品,歌詞異常地感人,幾乎讓甫聽完前面幾首歌的聽眾難以適應。



總之,我算是被嚇著了;饒舌可觸及的範疇像是無窮無盡,從 Eminem 的嘴裡唱出的更是千變萬化。配上一點俚語、一點輕佻、準確的節奏、還有強烈的情緒,就算沒有優美合諧的旋律,一樣可以成功地炸入聽眾的心中。



Eminem 的作品多少讓我對很多事物的看法都起了變化;有時候想著 Eminem 的歌詞、以及歌詞所挾帶的情緒,就會很突然地覺得,這世界的複雜性實在遠超過妳我的想像所及,邏輯上或道德上的對錯都是如此地難以分明;Eminem 緩緩地、悄悄地把他自己有點痞子、嬉鬧、玩世不恭的態度放到我的心裡頭;我對事情的態度變得有些不大認真,對自己所做出的判斷也不再像從前那般相信著了。當然,這都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有了這許多新進樂團的龐大精神能量,我有長長一段時間都不缺音樂,同時也得花長長一段時間去細細品嚐這許多曲子的情緒神髓。一直到上大學的姐放假回家,把 iPod 的音樂灌到了電腦裡頭,我才有機會繼續接觸新的音樂(一路上似乎都是我姐走在前頭,這點我倒是頗感激的說)。不過,我也不是一開始就展現出強烈的音樂求知慾的;事實上,我根本極度缺乏好奇心,以致於這些音樂擺在電腦裡頭好一陣子之後,我才慢慢地、一個一個地發掘出來(而且至今仍尚未真正聽完囧)。



最先是 Lily Allen(莉莉艾倫),嗯,這傢伙挺酷的。我是在 MTV 第一次見到她的單曲〈Smile〉的 MV。Lily Allen 在這首歌裡頭,一派的微笑與輕鬆,但歌詞卻頗為辛辣,對於前男友分手後意圖求和的作法大方地嘲弄一番(MV 劇情亦同,老實講還挺幽默的)。我當下就喜歡上她那綿綿不絕的自信,回到電腦前才發現這首歌早就擺在姐的歌單裡頭了,旁邊還有幾首她另外的作品。〈Shame For You〉、〈Friday Night〉的嘲弄語氣營造得很棒;同志雜誌 Attitude 稱讚說:「為流行音樂和女性主義跨出了一大步!」 可能誇張了點,不過她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P



Maroon 5(魔力紅)也同樣是在 MTV 認識的;〈Wake Up Call〉那首歌旋律急促狂放,相當悅耳;事實上,我常常會把它當成是 Lily Allen 的雄性版本,因為 Maroon 5 在許多曲子中的愛情觀感覺是很強勢的;不過呢,它的情歌都相當地傑出,像是〈Makes Me Wonder〉、〈Won't Go Home Without You〉等;尤其是〈This Love〉,更是從國中就在我音樂記憶裡頭佔有一席之地的元老歌曲。



當 Keane(基音)的〈Is It Any Wonder?〉在 MTV 播放時,我還蠻聽不慣的。總覺它的聲音有些一成不變,不夠吸引人。後來又看到了〈Crystal Ball〉的 MV,這種印象才慢慢改觀;它的歌詞有些無奈、有些憂傷;它的聲音卻十分空靈,以非常乾淨的姿態流過你的雙耳。



同樣地,我再次在姐的歌單裡頭發現了它的身影;憑著〈Nothing In My Way〉、〈Your Eyes Open〉、〈Everybody's Changing〉等曲子,Keane 在極短的時間內,在我心中建立起了不可磨滅的地位;不同於 Travis 較為直接的氣氛,Keane 的嗓音太過飄邈、太過遙遠了,它的聲音足以洗淨它所經過的任何心靈,並蘊出某種極為神聖的錯覺;生活中的眾多苦悶與缺憾,在它的旋律裡頭,都被溫柔地解構了,解構成一塊塊小小的、柔柔的元素,最後在心中重新築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樣。



Keane 沒有像其他的流行團那般,在短時間內把我的熱情推到最高點、並消耗殆盡;在高中不同的時期,Keane 始終不曾從我的生活背景中完全消失;有時候,在捷運站、公車上、或是安全島旁,偶然地哼起了 Keane 的一段旋律,哼著哼著,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了;〈Somewhere Only We Know〉就是這般烙在我的心中,並成為我心目中 Keane 最最傑出的一首作品(儘管這樣的比較十分勉強)。



在 Keane 崛起的同一時期,Muse(繆思)也蠢蠢欲動著;認識它的過程並沒有像其他樂團那般間接迂迴,因為當媒體播放器挑出〈Supermassive Black Hole〉播放的時候,我就立刻注意到 Muse 不同於他人的迷幻氣氛;它的歌詞寫得天馬行空、充滿了各種大膽的意象和想像力,跟迷濛不清的旋律搭配起來,變得異常地吸引人。〈Time Is Running Out〉、〈Hysteria〉、〈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都是 Muse 很棒的作品;它那稍嫌歇斯底里的嗓音,總會讓聽眾感覺自己遊走在癲狂的邊緣、理智崩潰的瞬間,聽起來真的非常刺激有趣:P



iPod 音樂入庫的那一陣子,剛好又碰著姐的生日,那時我苦思了好些時間,還是想不出除了 CD 以外能送些什麼;當時姐直接指名說她希望我能送她 Oasis(綠洲)專輯;



「蛤?歐欸希思?」

「就是 O-A-S-I-S 啦。」

「什麼意思啊?」

「綠洲。」



我懵懵懂懂地拿了厚厚一盒《Stop the Clocks 搖滾盛事 冠軍精選》回來,複製到電腦裡頭,點了 Disc 1 的第一首〈Rock 'N' Roll Star〉,感覺那嗓音有點嗨、有些痞子,但一時間未能聽得太多特出之處。於是我又點了 Disc 2 的第一首〈Live Forever〉,然後就被震懾住了;被同樣有點嗨、有些痞子的嗓音,還有那堅定無比、直達雲霄的歌詞給震懾住了;Oasis 一直被我認為是最最偉大的搖滾團體之一;從它首次出現在我的面前的時候,我就這麼猜想著。



這應該是我記憶中最後一次的音樂啟蒙了;總之,繼充滿了自信與獨特的〈Live Forever〉之後,〈Moring Glory〉、〈Don't Look Back In Anger〉、〈Talk Tonight〉等,都不斷地衝擊著我原本對音樂所抱有的陳舊想像;〈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的情感深邃至極,旋律溫柔而清新,你幾乎會因為那短短幾句歌詞的鼓勵而永遠愛上主唱;〈The Masterplan〉的嗓音低啞、沉重,副歌卻加快了節奏,變的較為輕盈跳脫,試著以有些嘲弄的姿態,描述人們的生存狀態、生命的某種基本面相;〈Supersonic〉是我最喜愛的曲子之一,裡頭充滿各種嘲諷式的想像,貌似自由自在、骨子裡卻又藏著某種無法掙脫的哀傷,「Nobody can see him, nobody can ever hear him call ...」副歌的嗓音總是痞痞的、笑笑的,背後卻多少有些無可奈何的味道;這種難以言表的處境,都被 Oasis 極為成功地表達出來了。



對我而言,Oasis 的曲子或多或少,有些部分已經昇華到帶有哲理的層次了;這種特質大大超越了我對流行音樂的原有認知與想像(不久後,Radiohead 將在這個部份有更為傑出的表現,不過那算是後話了)。它不僅僅對於情感、情緒的描繪十分準確又不失流暢,甚至,在某些作品中,它還具有著類似卡夫卡一般的夢魘意象,以用於昭示某種人類基本的、無法言表也無法逃離的生存模式。它也善於運用主唱痞子般的嗓音,去表現一種嘲弄般的氣氛,以便做出更完整的描述;就此而言,Oasis 超越了其他許多樂團太多、太多。(雖然它 MV 好像都沒做得很精緻:P)



更重要的,它多少將它那痞痞的、貌似冷眼旁觀的、實際上又不得不然的態度,藉著音樂轉嫁了給我;和 Eminem 那種帶有強烈的反抗、悖逆意味的態度是很不一樣的;這種態度很冷、很輕、很柔、總是笑笑的(可以笑的很大聲)、但也總是有些憂鬱揉合其中。「好的音樂成就你的感官與情緒,偉大的音樂成就你的美感與人格。」大概真的就是這樣吧,我猜。



Oasis 在我身上強烈發酵了好些時日;但,逐漸地,高中的生活越來越繁忙,能靜下心來、專心品味一首曲子的機會也越來越少;生活中的音樂元素減少了許多,並由課業或社團填補了進來;這段時間也錯過了許多很不錯的作品(一部份原本就在姐的歌單裡頭)。怪異的是,一直到課業密度即將邁入高峰的高二後期開始,音樂在我生活中的比例才又慢慢回升;可能是因為我的生活實在是亂得一塌糊塗吧;課外書閱讀量減少、玩樂的時間縮短、情緒不穩、精神上也失了依歸,這些生活背景再次突現了音樂在精神上的重要性。



Radiohead(電台司令)原先就在我姐的歌單中出現了,包括它最負盛名、為人稱頌已久的偉大單曲〈Creep〉,但我一直到很晚近的時候,才慢慢品嚐出其中的過人之處;我猜想可能是 Radiohead 樂風的精神層次較高的緣故;'這一路走來,我越來越覺得不管是文學、音樂、或是其他各種人文藝術創作,在我們試圖鑑賞它們時,都必須慢慢地累積經驗,翻過一個又一個的心靈瓶頸;待得精神能量足夠了,才有辦法體會作品的箇中奧妙。山峰之後還有山峰,彷若永無止境,逼得我們必須賭上整生來尋求那漫漫長路的盡頭。



總之,雖然媒體播放器常常挑到 Radiohead 的歌,但我卻始終對它們沒有太大的印象,只有〈I Will〉中極其沉鬱、像是拽著一袋重物在地上吃力拖行的嗓音,才在我心中稍微留下一些痕跡;若沒有 Radiohead 的廣大名氣作為支撐的話,我恐怕在當時就不會再理會這支樂團了;一直到某天逛到小陶的網誌,看到了它的作品〈2+2=5〉的 MV,這才大為驚豔;這部卡通式的 MV 裡頭有許多關於剝削、性、還有仇恨的暗示,且運用得十分巧妙,再配上主唱一會尖細、一會癲狂的獨特嗓音,構成了很傑出的音樂作品。(小陶網誌常常有一搭沒一搭地啟發了我,這部份我還挺感激她的XD)



從那以後,我漸漸開始會主動關注 Radiohead 的作品;它的旋律像烈酒般的濃烈,細細聽上一二首便足以平復、甚至抬升自身的精神狀況;不過,在我努力學習著如何欣賞 Radiohead 的過程中,它的 MV 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學習元素,一來是因為 Radiohead 的 MV 大多都相當傑出,迷幻又充滿夢魘感,迥異於台灣情愛折騰的風格,且足以與自身的歌曲交相輝映;二來 Radiohead 的音樂相當晦澀,不大好懂,我完全沒把握能僅憑聲音來成功理解它的作品。



後來,又上 YouTube 找了〈Paranoid Android〉、〈Just〉的 MV。前者的 MV 極其荒謬而詭異,有些腥羶味道,歌曲的嗓音也隨之歇斯底里了起來;而後者的 MV 和嗓音雖然同樣是荒謬,但卻荒謬得極為幽默,MV 劇情很有意思,堪稱 Radiohead 的經典 MV 之一。〈Karma Police〉的 MV 也是小陶推薦給我的,聲音飄邈而劇情饒富深意;最後,正式奠定我對 Radiohead 的熱愛的,則是〈High & Dry〉的迷幻歌聲、以及它同樣迷幻、不可思議、激烈卻又令人心神寧靜的奇妙 MV。它一句「Don't leave high, don't laeve dry ... 」輕飄飄的、飄入我的心坎裡頭,讓我從此沉浸在這首歌的各種聯想之中。



我對於 Radiohead 的鑑賞能力目前還在幼兒階段。它過於深不可測了,我完全無法預想能在裡頭發現什麼,也不知道我有沒有那樣的能耐;那裡頭的某些成分,或許是足以超越 Oasis 以及其他所有樂團的;我不曉得;或許上大學之後,我可以把它的專輯一張一張找來咀嚼;總之,Radiohead 總是有辦法令你如痴如醉、沉溺其中。



到了高二末、進入高三的暑假,姐決定要加入 KKBOX 的會員,我也分了點羹、免費和她共用一個帳號。至此,我的音樂生活進入一個全新的、瘋狂的爆炸時代;再也不需要靠 FOXY 等不可靠的管道去尋找音樂了!雖然常常不小心和姐登入的時間撞在一塊、互相把對方踢出去,但我還是忍不住不停地掛著,拚命地搜尋、下載所有曾經耳聞、或他人推薦、但始終沒有機會找來細聽的各式音樂作品;感覺就像是一個求學若渴的窮學生突然繼承了祖父的龐大豪華的圖書館;那感覺真不錯!



我首先要下手的,就是慕名已久的 Coldplay(酷玩);其實,姐的 CD 櫃裡頭曾經有過它的第一張專輯《Parachutes 降落傘》,其中包括 Coldplay 不朽的名作〈Yellow〉。當時我拿出來聽的時候,我還是個連 Travis 都未曾聽熟的傻小子;果不其然,第一首〈Don't Panic〉就沉靜得讓我有些受不了,於是就擱在一旁、不再理會。姐上大學之後,把這張專輯也一同帶上了台北,而我從此也就和 Coldplay 斷了聯繫;直到它最新專輯《Viva La Vida 玩酷人生》的名聲傳到耳裡之後,才又有了想認識認識它的欲望。



對我而言,Coldplay 最傑出的一點在於它實在太過深情,它挾帶的感情龐大卻真誠、溫和而濃郁,是以,雖然《Viva La Vida》的主打曲〈Viva La Vida〉詞曲皆佳,我還是更迷戀它從前專輯的〈Yellow〉、〈Shiver〉、〈Everything's Not Lost〉等;〈Don't Panic〉現在聽來,是無比地清徹而動人;還有專輯《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 玩過頭》裡頭的作品〈The Scientist〉,這首歌的深情是未曾聆聽過它的人所無法想像的。MV 中的主唱一邊倒退、一邊悠悠唱著優美而真摯的歌詞,彷若世間的一切情感都得以完整、有了圓滿的解釋;到現在,我仍然未曾足夠仔細地欣賞過 Coldplay 的成名作品,但也約略嚐得了它的迷人;看來未來還有長長的路待我走過:P



還有一個很棒的英國樂團:Blur(布勒),也早早就出現在我姐的歌單裡頭,但我卻莫名地始終沒有注意到它;可能是因為樂團名稱太過普通的緣故。在我的所有聆聽經驗裡頭,Blur 可算得是一個非常傳奇的樂團的,因為,當我在網路上偶然看到評論,並把〈Coffee & TV〉載來聽以後──我就愛上它了,瘋狂地、饑渴地愛上它了。它攻佔我心靈的速度與力量都是史無前例,即使是偉大的 Oasis 也全然及不上!



〈Clffee & TV〉的節奏輕快,主唱的嗓音靜靜地、有些輕盈、也有些不起眼地沿著旋律跳著、跳著,歌詞有點疲倦、有點滑稽、有點嘲弄感,卻又溫和而動人。MV 的劇情是一盒牛奶冒險出門、尋找失蹤主人的過程,相當有趣;而這份有趣更加襯托了旋律中的嘲弄幽默。總之,這首歌在任何時刻都能讓我躁動不安的情緒平復下來;在我心中,它是絕對足以流傳後世的經典歌曲。Blur 的其他主要作品,像是〈Song 2〉、〈Country House〉、〈Grils And Boys〉等,和〈Coffee & TV〉都有蠻大的風格上的不同;這個樂團似乎有各式各樣的風貌能供我品味,我還得花一些時間去好好研究它:P



而主唱 Kurt 已去世多年的 Nirvana(超脫)也是在我心中突然崛起的一支愛團(而且我姐的歌單裡頭居然也有它的作品!我都沒發現!我真的受夠啦!)。在網路上聽說了它的名聲後,就從 KKBOX 載了它的精選輯《Sliver - The Best Of The Box》下來,並很快地熟悉並喜歡上它的樂風。諸如〈Smells Like Teen Spirit〉、〈Come As You Are〉、〈Rape Me〉,裡頭參雜了各式憤怒、憂鬱和嘲弄,卻又奇異地混合出了某種新的美感;〈Do Re Mi〉裡頭,Kurt 的嗓音幽細而有些哀怨、無奈卻不失幽默,更是一首非凡異常的傑作。KKBOX 上面只有一張 Nirvana 的專輯,目前我只聽過寥寥十數首作品;或許我還得更積極地尋找它的其他創作。



Garbage(垃圾)的首次出現,是高二在小陶網誌上看到的〈The World Is Not Enough〉MV。裡頭女主唱詭異獨特的形象,以及她低沉而夢幻的嗓音讓我陶醉了一小陣子,但後來我也沒有很積極地給予關注;直到最近在小游網誌上看到了〈Only Happy When It Rains〉,才又有了進一步認識它的欲望;做個不大恰當的比喻:它就像 Evanescence 和 Lily Allen 的融合版本,有著前者的迷幻與後者的強悍;〈Stupid Girl〉、〈Why Do You Love Me〉、〈Push It〉等都是很棒的作品;各部 MV 中的女主唱儘管角色不同,但總是散發某種強勢的女性魅力;真的挺酷的說:P



Red Hot Chili Peppers(嗆辣紅椒)的〈Throw Away Your Television〉、〈Otherside〉兩首曲子是老早就被姐放在 MP3 裡頭,但由於旋律口味不甚重,一直沒正眼瞧過它們;直到某天心血來潮讀了〈Throw Away Your Television〉的奇妙歌詞之後,才正式對這個樂團有了些許興趣;歌詞的用字非常巧妙、甚至詭異,而這些字句藉著不斷重複、重複的旋律,在我腦海中強烈地構築出一幅機械的、僵硬的、刻板的、體制化的恐怖圖像;雖然這可能只是我一廂情願的解釋和想像,我還是興匆匆地載了整張《Stadium Arcadium 星戰競技場》下來,花點時間品味品味。



Rise Against(反抗軍)則是偶然在文翔學長的網誌上看到的;是個旋律狂放、內容常帶有某種政治意味和人道關懷的樂團;它的風格有時會讓我聯想到 Sum41(魔數41),但後者較為輕浮活潑,前者則嚴肅得多;前者的〈Prayer For The Refugee〉與後者的〈Pieces〉都相當不錯;我同樣也不客氣地各載了一整張專輯下來;老實說,現在倉庫裡堆了大把大把的音樂檔,根本來不及慢慢消化;天曉得要到哪一天才能一首一首細聽過去囧。



我在光南的一樓唱片區曾經和 Suede(麂皮)有過一面之緣;它的專輯《Singles》被不起眼地塞在櫃子角落,外盒還有些令人難堪的破損痕跡。這副德性幾乎要教我以為它是個不值一顧的落魄樂團;後來,偶然在紅樓論壇上,看到了音樂版的版眾(尤其是詹森)對 Suede 的正面評價,才讓我試探性地於 KKBOX 點了一首〈Beautiful Ones〉來試聽;而那次試聽的經驗實在棒極了!主唱的聲音尖尖的、抖抖的,乍聽之下過於隨便了點,但循著旋律聽下去,又會驀地覺得這般放蕩而快樂的嗓音實在太美妙不過了;或許它會是下一個掀起我英式搖滾風的傑出樂團;誰知道呢!



Placebo(百憂解)的名號,感覺時常從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悄悄地傳來,以致於我很久以前便聽說過它、但對它一直沒有什麼概念可言;經過同班的拍郎、和紅樓上的詹森推薦,我才打起精神、上 YouTube 找了幾支 MV 來咀嚼;目前〈Twenty Years〉留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旋律十分樸實,卻悠悠不絕,越是回想越覺其中的意境無窮無盡;真期待考完試後能好好把它的作品聽過一輪。



在這迢迢音樂之路的最後呢,我還想稍微提一下 The Verve(神韻);這傢伙的名氣實在是挺大的,似乎在樂壇上是個足以與 Oasis、Blur 等平起平坐的英式搖滾樂團;不過,儘管它盛名遠播,我還是因為偶然看了詹森對它的讚揚,才正式知道了它的存在囧;在 YouTube 上第一次聽〈Bittersweet Symphony〉的時候,對它不斷重複、重複、重複的旋律實在沒什麼好感(其實,之所以缺乏好感,更可能是因為曾經看過某篇評論,篇中認為 Oasis「守舊而一成不變」,The Verve「輕易將之踢下排行榜」,害我心裡不大平衡XDD,可見人們多麼容易受第一印象左右啊我的天。)





2 則留言:

  1. 哈哈,你聽過的東西真多!!對我來講啦!



    我才在阿姆呢,



    我歷程前面依樣,



    只是換傑西麥卡尼,



    再來Lininpark,



    阿姆真的超棒的,根本跟我的個性完整的契合,



    我有種Stan找到家的感覺,現在常聽。







    本國音樂似乎走不出愛情的小筐中,



    聽本國音樂感覺是再繞一個熟透的小公園,



    頂多發現一些新開的小花之類,



    沒有那種真正走出自己生活的興奮。



    少數幾首非愛情的卻沒有西洋那樣衝擊式的震撼。

    回覆刪除
  2. 我現在再一首一首找你裡面介紹的曲子,



    有點擔心一次下載完我根本不能消化= =



    反正我的ipodu有30GB,



    先讓他們都躺在裡面好了。



    我也擔心我沒歌詞會很不好禮理解。

    回覆刪除